教學心得
2010年03月22日 15:03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我從事教學工作已有十年左右了,經(jīng)歷了這幾年來學校教學發(fā)展歷程,剛進曲陽一中時,教師幾乎主宰了整個課堂,一堂課下來,教師聲嘶力竭、筋疲力盡。效果不佳,出現(xiàn)了講過N遍的題學生仍然不會,學生動手極少。接著,教學提倡學生多活動。當時所謂的活動也最多是讓學生回答或做老師設計好的題,以老師為主,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課堂上也很少有學生提出“意外”的問題。學生走不出教師的手掌心,教學效果雖比以前有了好轉,但也不太盡人意,現(xiàn)在,學校推行同課教師共同備課,每位教師上課內(nèi)容設計,教法都一樣,但效果仍有差距,這差距又出在哪了呢?這不得不令人深思,縱觀這幾年高考,考查考生素質、能力的越來越多,為了與高考接軌,邊摸索、邊思考,高效的教學法,適應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我感覺到了以下幾點。
大家都知道,對于我們教師,抓住課堂40分鐘這塊主陣地是我們的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學生討厭老師課后揪住他不放。老師也不愿意增加額外工作量,所以課堂40分鐘要相當“精彩”。
一,開放學習方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訓練自主學習能力,彰顯個性。
順應社會的發(fā)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為指導。針對具體教材特點,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情境,開放課堂學習方式,把課堂學習的主權交給學生,引領他們主動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獲得知識,從而達到啟迪思維,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例如課本46頁第13題,有的學生求A’B’的長放在三角形AA’B’中求得|A’B’|=a
二,走到學生中間去帶來課堂高效
三尺講臺是老師陣地。一堂課,老師不肯舍棄那屬于自己的地盤,老師自己高高在上,不肯走到學生中間去,老師無法了解學生,學生懼怕老師,那也會懼怕教學,學生不做深入研究,只能做到淺嘗輒止。
走到學生中間去,有利于全面正確地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增加老師與學生的親和力,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有助于教師針對出現(xiàn)了不同問題不同指導正是因材施教,新課程強調(diào),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nèi)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三,讓課堂具有人文魅力。
課堂教學三要素:學生、教師、教材。但并不是教師和學生機械相加,而是形成一個真正學習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學只有在人格平等,真誠對待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更大的思維發(fā)展空間,另外教師要把新教材進行二度加工,以學生易懂,能懂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點領悟到位。
以上各點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建議,僅供參考,望以后多與各位同仁切磋更好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相關新聞:
上一篇:淺談政治教師的“積累”
下一篇:讓語文課堂輕松愉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