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嗨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最新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无码综合区,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當前位置:曲陽一中>> 黨團工會>> 黨員活動>>正文

論納蘭性德情詞的藝術特色

2010年02月01日 09:09
來源:高一語文組

 

論納蘭性德情詞的藝術特色

李翠翠

摘  要   納蘭性德作為滿族第一詞人,最能代表其個性的作品是他的情詞(包含悼亡詞)。其情詞在其藝術特色上別具一格。其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繪;其二,凄婉的意境美;其三,巧妙的結構安排——時空轉換;其四,樸實流利且富于情韻的語言特征。對納蘭情詞藝術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夠深化對納蘭詞藝術特色的理解。

關鍵詞   納蘭性德 情詞 藝術特色

 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康熙時大學士、宰相明珠之子,清朝滿族成就卓異的詞人。陳廷焯言,“詞興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國初”。[1]納蘭性德在清初詞壇上與陳維崧、朱彝尊并稱為“清詞三大家”。王國維譽其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2]況周頤認為“納蘭容若為國初第一詞人”。[3]納蘭性德有詞集《飲水詞》,作詞主情致,現(xiàn)存三百多首詞中多凄婉之作,被陳維崧評為“哀感頑艷”。而其最具特色,最令人動容的無疑是他的情詞。納蘭性德情詞“不光占有納蘭詞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其全部詞作的精華,是詩人嘔心瀝血,拘其眼淚,和墨鑄成的珍品”。[4]被黃天驥稱為“玫瑰色和灰色的和諧的”[5]情詞,其藝術特色上自有其獨到之處。

一、 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繪

讀者讀罷納蘭性德的情詞,一個個真實可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會深深烙刻在讀者的腦海中。在其情詞中有懷春的少女,有閨中的思婦,有亡妻的音容笑貌,有孤寂的征人游子,亦有感傷的宮中女子。這一系列的主人公形象都以他們各具特色的外貌、動作、心理感染著無數(shù)的讀者,三百多年來緩緩地訴說著他們各自的衷腸與情懷。

(一)懷春少女形象

靈動的少女在豆蔻年華之際、在鳥語花香的春日,容易生發(fā)出百無聊賴之感、懷春孤寂之思。納蘭性德以其細膩的筆觸將少女的這一微妙心理揣摩刻畫地惟妙惟肖。如《南鄉(xiāng)子》這首詞:

飛絮晚悠飏,斜日波紋映畫梁。刺繡女兒樓上立,柔腸。愛看晴絲百尺長。風定卻聞香。吹落殘紅在繡床。休墮玉釵驚比翼,雙雙。共喒蘋花綠滿塘。

這首詞以輕靈的筆調描繪了少女懷春的形象,上片先摹繪時景,夕陽下柳絮在和風中漫天飛舞,落日的余暉斜射在池塘上,波影映照著畫梁。而后將女主人公“刺繡女兒”推出,“刺繡女兒樓上立”,此時少女心中滿懷無限的柔情,獨立高樓颙望晴空之中飄蕩著的長長的游絲。通過這一情態(tài)的刻畫,透漏了她春日遲遲、春懷寂寂的形貌。下片又以景起,進一步描繪她的孤寂。晚風停止了吹拂,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花香,敗落的花瓣被風吹到了繡床邊,池塘中的水鳥、魚兒正吞食吮吸著滿塘綠色的浮萍。而后又用小心“休墮玉釵”的細節(jié)和怕“驚比翼”的心理,反襯出她的懷春之情。前后兩片都是前景后情的結構,但各有側重。將少女懷春的情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將少女懷春的情感翻進入深,使一個鮮活靈動、美妙傳神的懷春少女的形象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納蘭還有諸多詞作描寫懷春的少女,如《菩薩蠻》(隔花才歇廉纖雨),少女在春雨停歇之后無心于自己的妝容打扮,凝視樓閣、走出閨閣、看“梁燕自雙歸,長條脈脈垂”,不禁生出懷春傷春的意緒。而“獨自立瑤階”一“獨”字將懷春少女的孤寂之情點染而出,而“透寒金縷鞋”一“透”字則使一個心緒凝重、久思而難以釋懷的懷春少女的形象躍然紙上。而《生查子》(東風不解愁)中則塑造了一個月夜懷春的少女形象。詞中通過少女一系列的行動來展示她懷春傷春的意緒。詞中先寫少女在傷懷之時偏偏春風吹來,輕拂她的羅裙,她不禁怨起東風的不解人意,而后又在燈前顧影自憐自傷,最后立于櫻樹之下獨自感懷。尤以結語“小立櫻桃下”使女子懷春傷感的形貌風神清晰可見,使人頓生愛憐。

(二)閨中思婦形象

“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多情之人難以擺脫離別給人所帶來的愁苦。納蘭性德筆下的閨中婦人更是難逃離別這一難關。婦人獨守閨房的苦楚,企盼游子歸來的急切心情,對行人綿延不絕的思念都滲透在詞的字里行間。如《浣溪沙》中:

睡起惺忪強自支。綠傾蟬鬢下簾時。夜來愁損小腰肢。遠信不歸空佇望,幽期細數(shù)卻參差。更兼何事耐尋思。

這首傷感之作,寫思婦思念游子的幽獨孤凄的苦況。上片寫思婦的形貌。思婦早晨剛剛睡醒有些輕松之意便勉強支撐起自己虛弱的身體,當撩開床幃下床的時候烏黑發(fā)亮的秀發(fā)便覆蓋下來,而忽然感到周身不適,這都是因為過度的相思之愁令身體受到損傷。此三句中“睡起惺忪強自支”將思婦的憔悴容顏表露無遺,而“夜來愁損小腰肢”將思婦的無限愁思委婉含蓄地表現(xiàn)出來了。詞的下片刻畫了思婦在閨閣中獨守的心理。遠方游子歸來的行跡遲遲沒有音訊,思婦只能空自佇立遠望?!坝钠诩殧?shù)卻參差”思婦由于思念而暗自數(shù)著相會的時日,但心思太亂,故而數(shù)了又數(shù),還是數(shù)不清。這一個細節(jié)的捕捉和描畫,便將她思念過度而致癡迷的情態(tài)和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光是這一種相思就愁煞了思婦,所以思婦再沒有心思耐性去思索其他的事情。一個飽受相思之苦,幽獨孤凄的思婦就這樣產(chǎn)生在讀者面前,惹人憐愛。

又如《相見歡》(落花如夢凄迷),對閨中思婦的刻畫猶如微型小說中的主人公。其中有環(huán)境氛圍的渲染,落紅滿地,麝煙繚繞,小樓籠罩在夕陽的殘輝之中,這一切無不給人以凄迷之感。接下來是心理的刻畫,思婦只因相思之情而愁情無限,容顏憔悴、形銷骨立,“有誰知”一個反問將思婦憂愁哀傷卻無人知曉的悲慘境遇表露無遺。最后是動作的描繪,無聊之余思婦教鸚鵡念游子遠行之前所作的詩篇。這一舉動使思婦的無形的無限思念之情頓時可感可知,極具蘊致。尤一“閑”字,看似思婦閑暇無聊、平心靜氣,內心實則千頭萬緒、愁腸百結,將思婦的千回萬轉的思念之情表露無遺。而《浣溪沙》(五字詩中目乍成)則通過今昔對比,將相思苦戀的思婦刻畫得尤為動人。尤其是上片追憶往日戀情時“手挼裙帶那時情”的細節(jié)描寫刻畫出當時思婦相戀的幸福狀貌,從而更加襯托了思婦今日的“年來憔悴與愁并”的愁苦憔悴的容顏。而《浣溪沙》(十二紅簾窣地深)、《踏莎行》(春水鴨頭)等等詞作中分別呈現(xiàn)出情態(tài)各異的思婦的形象。

(三)亡妻形象

納蘭性德身為貴介公子,又是多愁多感之人,但他對愛情的態(tài)度是嚴肅而真摯的,就其個人的婚戀來說,他早年娶盧氏為妻,與她伉儷情篤、相濡以沫。好景不長,盧氏離他而去,自此悼亡的詩篇在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的傷痛中應運而生。葉舒崇在《皇清納臘室盧氏墓志銘》中說自納蘭妻盧氏去世之后納蘭作詞則“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無論是亡妻的生辰忌日,也無論是詩人身在家園塞上、醒里夢里,始終沒有停止他的哀吟挽唱,始終沒有停止他對妻子的思念哀悼。如《青衫濕·悼亡》:

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愿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回廊。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判把長眠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怕幽泉、還為我神傷。道書生薄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圓密誓,難禁寸裂柔腸。

這首悼亡詞寫了妻子的賢惠,又寫了詞人對妻子的情真意切。詞一起徑直抒情,先從詞人所著妻子生前縫制的“青衫”落筆,衣服已經(jīng)被眼淚濕遍,雖不能安慰詞人,可詞人卻不能相忘?!鞍朐虑邦^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寫出了妻子在病中深夜之中仍不停地為詞人裁剪衣服,既顯示她是一位賢良的主婦,更透出剪作時的一片深情。接著寓抒情于敘事中,妻子“生來、小膽怯空房”,如今卻獨自在幽泉之下受盡凄涼。這是生者代死者設想,愈覺情深,并且希望妻子的魂魄能夠識路與自己夢中相見,尋找往日的歡樂。下闕賦悼亡,在蔓草斜陽之中更加愁緒滿懷,忍受著失去妻子的痛苦,妻子長眠,自己淚如泉涌也無法將她滴醒,只有和淚、椒漿祭奠愛妻。至此,筆鋒一轉,由方才的綺懷幽思含淚祭奠,而設想對方對自己的關懷。妻子在幽泉之下“還為我神傷”、并勸阻詞人“再休耽、怨粉愁香”,從側面寫出了亡妻生前對詞人的體貼與關心。最后生出奇思妙想,料想獲得重新團聚,自然只是美麗幻想,而那時更禁不住柔腸寸斷了。此篇寫出了妻子生前的溫柔賢惠以及對自己的體貼入微,由此更加凸現(xiàn)了詞人對妻子的一片深情。

而《鵲橋仙·七夕》中納蘭于愛妻亡故后的七夕節(jié)表達了人去樓空、物是人非的傷感。詞作之中“憶素手為予縫綻”詞人回憶了亡妻生前親手為自己縫制羅衣的情景,凸顯了妻子的勤勞賢淑,以及對自己的一片深情。而《于中好》是納蘭于亡婦生辰的前一天所做,全詞雖沒有直接描繪亡妻的形貌,但卻寫了亡妻的一系列遺物,讓我們從中可以窺測到亡妻的音容笑貌。詞中“忽傍犀奩見翠翹”提及了亡妻生前梳妝打扮所用的妝奩翠翹,我們的頭腦中不禁會浮現(xiàn)出美人在鏡前梳妝打扮的優(yōu)雅與精心。而“塵滿疏簾素帶飄”則寫亡妻生前整理使用的塵簾飄帶現(xiàn)在卻布滿了灰塵,我們不禁會想象出納蘭妻辛勤勞作的場景,真是給人一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楚與無奈?!赌相l(xiāng)子·為亡婦題照》、《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等詞作一一塑造了令人無限感傷的亡妻的形象。

納蘭詞作中的悼亡詞是其情詞中極具特色的一部分。兩者均以感情真摯、意境優(yōu)美而著稱。但二者所流露出來的感情還是有差別的。納蘭性德的悼亡詞多抒發(fā)妻子去世給自己所帶來的悲傷痛苦,以及自己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之情。納蘭的其它情詞則抒少女懷春之意、思婦想念游子、征夫思念妻子、宮女幽怨之情。納蘭的悼亡詞與其它情詞相比來說,感情更為深沉、真摯,更能給人一種蕩氣回腸的情感慨嘆,讓讀者的心靈受到更大的震顫與感動。

(四)孤寂征人形象

 征人遠離家鄉(xiāng),被迫與妻子分離,與家人在一起的歡樂祥和早已一去不復返,代之而來的只是凄苦孤寂,而在蕭瑟的秋季對妻子的思念則更能撩起征人的一片愁思與無奈。如《菩薩蠻》這首詞:

晶簾一片傷心白,云鬢香霧成遙隔。無語問添衣,桐陰月已西。西風鳴絡緯,不許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

這一首征人在外思念妻子的傷離之作,上片起二句說月夜之下思念起妻子,想象妻子端坐在晶瑩玲瓏的水晶簾之中,“云鬢香霧”道出了妻子的美麗,但是這一切距離自己卻是如此遙遠,不勝傷感。接二句轉進一層說西邊的天際月兒已經(jīng)上了梧桐的樹梢,夜已深沉,只身在外,無人關心冷暖,好不凄涼。下片承前意脈,西風陣陣,緯絡聲聲,讓人難以入眠?!爸皇侨ツ昵?,如何淚欲流”把征人對歡樂不再,憂愁傷人的難以面對并承受的心理波瀾與無限感傷刻畫殆盡。錢仲聯(lián)在《清詞三百首》云“短幅而語多曲折,能透過一層寫”。的確如錢仲聯(lián)所說,詞作通過征人遇物感傷、臨秋落淚來挖掘征人內心的無限孤寂,來表現(xiàn)征人對妻子的無限懷念之情。如此一個孤苦寂寞、多情多感的征人形象不禁讓人感慨不已。

又如《菩薩蠻》(夢回酒醒三通鼓)刻畫了月夜征人懷念妻子的凄清孤苦的形象。征人月夜夢回酒醒,只因傷痛之懷難耐,以至于聽到杜鵑悲啼之聲而清淚漣漣。這里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了“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的征人的傷情之思與懷人之情。而《臨江仙》(點滴芭蕉心欲碎)中更是將一癡情征人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夜雨芭蕉、聲聲傳情的氛圍之中,心中充滿離愁之苦的征人不禁展開妻子往日寄來的書箋細細品味,詞人用這一細小的情節(jié),便活脫脫地勾畫出征人相思的深切凄絕。更為動人之處還在于征人“倦眼乍低緗帙亂,重看一半模糊”,“緗帙亂”“一半模糊”道出了征人內心難以抑制的悲慟噴薄而出,可見征人重看書箋時間之長及對伊人想念之切。《臨江仙》(長記碧紗窗外語)《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仍~作中塑造了不同的征人形象卻傳達出同樣的相思之情。

(五)感傷宮女形象

在納蘭性德的情詞中還有一類特殊的主人公形象,那就是深宮之中的女子,在深宮大院中得不到帝王寵幸的宮女只能任時間剝奪掉自己的青春容顏,任歲月吞噬掉最初的憧憬,獨自咀嚼感傷的果子,真是不堪凄涼。如《昭君怨》中:

深禁好春誰惜,薄暮瑤階佇立。別院管弦聲,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謝,繡被春寒今夜。寂寞鎖朱門,夢承恩。

這首小詞委婉纏綿,宮女的感傷深摯動人。深深的宮院內,在大好的春光里宮女卻“薄暮瑤階佇立”,聽其他宮院的管弦音樂之聲,這一細節(jié)將宮女的孤寂點染出來。又是梨花將要凋謝的時節(jié),在夜里卻還感受到絲絲寒意。帝王終究是沒有駕臨宮女的宮院,依稀在夢里看到了君王的大駕光臨。全詞短小精悍,卻將宮女苦等、久等君王駕臨而不得的失落、感傷、無奈刻畫得淋漓盡致,而結語“夢承恩”讓我們不得不為宮中女子的悲慘遭遇與境況扼腕。

納蘭性德情詞中的這些少女、思婦、亡妻、征人、宮女在其詞作中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得到了獨具特色的詮釋。讓讀者在欣賞詞作的過程中得到無限的欣賞愉悅與美感享受。

二、 凄婉的意境美

納蘭性德作詞不刻畫,不雕琢,不粉飾,純任性靈,無論寫景,還是抒情,都仿佛由肺腑流出。[6]運筆如行云流水、毫不沾滯,任由其真純充沛的感情在筆端自然流露,納蘭性德總是將幽怨低回感情熔鑄在諸多景色、場景的描寫中,從而使得整首詞散發(fā)著一種凄婉的意境美,在人的心頭久久縈繞,揮散不去。顧貞觀說:“容若詞一種凄婉處,令人不能卒讀。”讀者讀了他的詞便受到感發(fā),產(chǎn)生共鳴,生出幾多凄清幽傷之美感。如《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中: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記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池地。釵鈿約,竟拋棄。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

此詞是納蘭性德于結發(fā)妻子盧氏故去三周年忌日時所作。嚴迪昌《清詞史》說:“此詞純是一段癡情裹纏、血淚交溢的超越時空的內心獨白語。時隔三載,存亡各方,但納蘭痛苦難泯。結篇尤為傷心動魄,為‘結個他生知己’的愿望也難有可能而驚悚。顧貞觀曾評納蘭詞‘容若詞一種凄婉,令人不能卒讀’當指這一類。”[7]的確,此首詞中詞人將葬花天氣、寒更滴雨、魂夢杳、夜臺重聚、雙魚湘弦及至最后的清淚紙灰等等熔鑄成一幅凄淡傷感的畫圖,形成一種凄凄慘慘戚戚的氛圍,一種凄迷感傷的境界,正所謂楊燦在《納蘭詞·原序》中所說的“寄思無端、抑郁不釋、韻淡疑仙、思幽近鬼。”讀之深覺凄清孤獨,哀怨傷感,一種凄婉之美感也便油然而生了。王國維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8]“情”之自然,在其字字看來皆是血的悼亡之作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了。正因為悲痛之情的自然真實,才會形成如此凄婉的意境美。又如《如夢令》中:

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誰?。繌拇唆〖y燈影。

這首詞,描寫了青年男女一見鐘情的情景。作者抓住青年男女驟然相見、愛慕生情這一細節(jié),盡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一種凄清婉約之美。平常的轆轤金井在詞人眼中卻不再平常,因為他和她在金井邊驀然相遇。句首下“正是”兩字,珍重其辭,點明轆轤金井這塊地方在作者心中的份量。石階上滿是落花,在暮春時節(jié),對著滿地殘紅,詞人不禁覺得悵然若失、冷漠凄清。落花本是無情物,不管人間冷暖,說“紅冷”只是詞人情感的反射。在這般光景中她卻驀然出現(xiàn),這驚鴻一瞥的光景則使他永不能忘懷。但是他們之間的自由愛戀卻無法實現(xiàn),只能在簟波席紋、燈光燭影之中去想念那永恒的驀然相逢。詞人在情與景的描摹中傳達了內心幽深婉曲的思想情感,讀者無不為這之中透漏出來的凄清婉約之美而動容。

《沁園春·代悼亡》(夢冷衡蕪)、《鵲橋仙·七夕》(乞巧樓空)、《青衫濕·悼亡》(青衫濕遍)、《于中好》(塵滿疏簾素飄帶)、《南鄉(xiāng)子·為亡婦題照》(淚咽卻無聲)這些悼亡詞都生發(fā)出物是人非的感慨,柔情綿渺、哀婉深致、凄清傷感的意境美,令人蕩氣回腸。

納蘭性德的情詞或抒寫相思的凄苦之情,幽獨哀怨,蘊藉綿邈;或哀嘆愛妻的不幸早逝,悱惻纏綿,字字泣血;或借閨中女子思春口吻,發(fā)疏懶無聊之愁情,含婉幽傷;或動傷春傷離之意緒,盡描相思無聊之態(tài),凄美深婉……無論其情詞中的哪一種都籠罩在一片凄清婉惻的氣氛中,這主要在于詞中所選取的種種意象。翻開《飲水詞》,充斥在情詞之中,映入我們眼簾的多是“落花”“西風”“暮春”“殘月”這些冷色調的意象。這些意象本身給人的印象是對美的留戀,激起的情緒是惆悵和憂傷。這些浸潤著納蘭性德肝膽生命的意象,最能映射詞人的內心情感,可以說是詞人內心的外化。

如“雨”這個意象在納蘭情詞中屢次出現(xiàn),幾乎都以愁雨出場。它們或纖細疏乘,或連綿凄迷,或清寒冷寂,以各種方式傳達作者的苦情。如《于中好》中“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西風冪畫橋”,在冷雨凄風中寫下對亡妻的懷念,詞人內心的思念煎熬躍然紙上,不禁令人心中一顫。《菩薩蠻》一首中的“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裊秋情緒”寫出了征人在蕭瑟的秋雨之中對伊人的無限懷念之情?!杜R江仙》一首中的“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為征人在夜雨打芭蕉、聲聲傳情的氛圍中生發(fā)了對伊人的思念。而《菩薩蠻》中的“春云吹散湘簾雨”“隔花才歇簾纖雨”則寫出了在春雨的凄迷之中少女懷春傷春的意緒。

 “夢”的意象是解讀納蘭性德內心情感的一個關鍵所在,亦是營造納蘭情詞凄婉意境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納蘭性德筆下的夢,大都不是美夢,而是他纏綿哀婉的情感與對愛與往昔歡樂日子的追憶;是對愛情上的不如意與內心的凄苦的痛苦訴說;是當不斷的痛苦在夜晚來臨,萬籟俱寂之時仍舊不能斷絕的延續(xù)而已。如《尋芳草·蕭寺記夢》:

客夜怎生過?夢相伴、倚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涼,肯來么?來去苦匆匆,準擬待、曉鐘敲破。乍偎人、一閃燈花墮,卻對著琉璃火。

這首以夢為意象的記夢之作,表達了對所愛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上片寫夢境,以問句開端,又接以夢中情景的描寫,“倚窗吟和”、“ 薄嗔佯笑”刻畫了在夢里與伊人相會,兩人倚窗吟詩唱和,而伊人嬌嗔佯笑的美好場面。然而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下片則說好夢不長,伊人來去匆匆。本來期望這次相會可以長久一些,能到“曉鐘破曉”之時,恰恰在此時,承載著歡樂與美好的夢境被打斷了,剩下的只是“一閃燈花墮,卻對著琉璃火”。夢中的歡樂美好與夢醒后的孤單凄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烘托出了一種凄苦冷清的氛圍。黃天驥在《納蘭性德和他的詞》中說:此篇有類柳永詞風格,“但在輕倩的格調后面隱藏著變徵之音,使旖旎溫馨歸于慘淡。這一點,又大大不同于柳永?!?/SPAN>[9]情詞之中透露出來的這種凄婉的意境美則是納蘭性德的與眾不同、獨樹一幟。

《沁園春》(瞬息浮生)亦是以記夢的形式寫的悼亡之作。夢中的歡樂與夢醒后的凄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深刻地寫出了失去妻子的痛苦悲慟。而《南鄉(xiāng)子·為亡婦題照》(淚咽卻無聲)中詞人則希望能長久地在睡夢之中重溫往昔的歡樂而不愿從美夢中醒來。而《遐方怨》(欹角枕)則是通過夢這個意象表達對戀人的凄苦的相思之情。

三、 巧妙的結構安排——時空轉換

納蘭性德情詞的寫作酣暢淋漓、不阻不滯,如行云流水一般。其詞作在結構上的安排巧妙得當,尤其是在時空轉換的結構安排上可謂匠心獨用。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上發(fā)生的場景,納蘭性德在其詞作中都可以自如地轉換,生發(fā)出意想不到的轉換效果,給人出人意料的欣賞效果與感受。如《菩薩蠻》:

新寒中酒敲窗雨,殘香細裊秋情緒。才道莫傷神,青衫濕一痕。無聊成獨臥,彈指韶光過。記得別伊時,桃花柳萬絲。

這首詞寫春日與伊人別后的苦苦相思。上片前兩句寫此時相思的情景。在蕭瑟的秋日,詞人以酒澆愁,雨敲著窗,也敲打著他的心扉。他望著香爐里的殘煙裊裊升起,相思的愁緒又無端地生起。繼而轉寫分別時的場景,詞人剛剛安慰離人莫要為分別傷神,但是自己卻禁不住“青衫濕一痕”。轉而又寫到現(xiàn)實場景中詞人“無聊成獨臥”,慨嘆著光陰荏苒,美好的時光轉瞬即逝,一去不復返了。不禁回憶起從前的日子,筆鋒再轉至分別時的景象,“記得別伊時,桃花柳萬絲”寫出了詞人當時在桃紅柳綠的明媚春光中與伊人依依惜別。在這首別后相思詞中詞人安排設置了一系列的時空轉換,即此時相思之景況——當時分別之難舍——此時無聊之意緒——當時分別之景況。通過這一系列的時空轉換,造成了詞作翻轉跳宕、曲折有致的效果,將詞人相思之苦情表現(xiàn)得至為深細。

這種時空轉換的用法在納蘭性德的詞作中隨處可見,又如《菩薩蠻》:

隔花才歇廉纖雨,一聲彈指渾無語。梁燕自雙歸,長條脈脈垂。小屏山色遠,妝薄鉛華淺。獨自立瑤階,透寒金縷鞋。

這首詞寫春雨剛剛停止,一閨中女子在閨房庭院中傷春傷離意緒萌生,不勝傷感的情景。筆勢靈動,一句一景。首句從室外的春景寫起,透過繁盛的花叢看到綿綿細雨才剛剛停歇,彈指一算離別日久,竟辜負了美好春光,遂孤寂無聊,實在無語可述。去年在梁上安家落戶的飛燕今春又結伴而歸,柳樹的枝條脈脈地垂擺著。繼而詞人把寫作的筆觸由室外轉向了室內。佳人凝神呆望著屋內屏風上所繪的遠山的畫圖,自己的妝容已淡,卻再也無心思花時間打扮自己。轉而詞人又將場景由室內轉向了室外,佳人獨自一人在石階上站立,雨后的寒氣透過了金縷鞋,不禁感到了一陣寒冷。詞人就是這樣移步換景,進行著空間上的轉換描摹,由室外到室內,又由室內到室外,猶如幾個鏡頭的切換。而在場景轉換中又無不透露出幽怨傷感,讓人在翻轉跌宕中享受到詩意的感傷。

《菩薩蠻》(烏絲畫作回紋紙)、《虞美人·秋夕信步》(愁痕滿地無人?。ⅰ儿o橋仙》(倦收緗帙)等詞作中都在時空的跌宕轉換中或思婦思念外出的游子,或征人懷念閨中的妻子,在一波三折的結構安排中傳達濃濃的情思。

在時空轉換的結構安排中納蘭性德運用了一種極為特殊的時空場景安排。即本來是離人異常思念家中的妻子,卻不寫自己所感所受,反而寫的是妻子在家中如何思念自己的時空場景。這種結構安排來源于杜甫開創(chuàng)的“從對面飛來”的寫作方法。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到“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宛微至,精麗絕倫。”這一方法,既是一種結構安排的藝術方法,也是對人們情感經(jīng)驗的成功提煉,它對人們情感世界進行了更深刻、更細致的挖掘。情到深處,刻骨銘心,把苦苦思念這種抽象的情感通過詩人筆觸化作一幕幕具體場景、具體的形象,把波濤洶涌的情感激動轉為執(zhí)著、平和的品味。至此,詩人那真摯而深切的感情被表現(xiàn)得深沉動人,強烈得感染著讀者,震撼著讀者。納蘭性德在成功借鑒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對這種結構安排的藝術手法發(fā)揮到了極點。以往的作者只是在作品中某一段落偶爾采用,而納蘭性德則以統(tǒng)篇運用,而且用得恰到好處。納蘭情詞有15首從對方立意寫綿綿之情,均從女主人公的角度入手寫詞人的思念,強調女主人公活動與心理感受,加強作品主動性與靈活性,給人新鮮又強烈的心靈沖擊。遠離家事的納蘭性德,在極度思念妻子之時,寫下了許多情真意切的佳作。他設想自己的妻子是如何地想念自己,并把這想象中的一幕幕通過自己的筆觸盡現(xiàn)世人面前,如《遐方怨》(欹角枕)詞人通過夢里妻子在閨中思念自己的情節(jié)設置實際上傳達出詞人對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朵较场罚I浥紅箋第幾行)通過描摹妻子寫信寄懷,邊寫邊流淚的場面來表達詞人對妻子的想念。

四、 樸實流利且富于情韻的語言特征

讀罷納蘭性德的情詞,感覺是一氣呵成,行云流水,曉暢易懂,在淺實的語言之中我們卻又能深深地被其詞作中所蘊含的情感韻味所感染,令人久嚼不厭,耐人回味??傮w上納蘭性德情詞的語言呈現(xiàn)出一種樸實流利且富于情韻的特征。

納蘭性德的情詞不事雕琢、不粉飾、不飾鉛華、純任性靈,有如清水芙蓉之美。其所描繪的每一處景物,所刻畫的每一處場景,都給人一種親切可感的觸動。在他的情詞佳作中,幾乎無須注釋,運用白描手法,用明麗簡淡,有的近乎口頭語的語言,或描寫景物,或抒寫深情,或敘述見聞感受等等。在詞作中沒有堆垛藻飾,沒有肆力刻畫,讀來樸實自然。吳世昌在《詞林新話》中說:“清初各大家(尤其如納蘭)皆明白可誦可懂?!奔{蘭詞易讀好懂,感染力強,絕不是那種錯彩鏤金、典麗精工之作可以相比的。如在《菩薩蠻》中:

春云吹散湘簾雨,絮粘蝴蝶飛還住,人在玉樓中,樓高四面風。柳煙絲一把,暝色籠鴛瓦。休近小闌干,夕陽無限山。

這首詞作通篇用白描的手法,寫了傷情人眼中凄迷生悲的春日之景。佳人隔著竹簾看到春日的薄云散淡開來,柳絮并蝴蝶一起飛舞于天地之間。佳人登上華麗的樓閣,只是感受到樓高風大,看到的只是被暮色籠罩著的鴛鴦瓦的凄清,像迷蒙的煙霧一樣的條條柳絲。佳人在內心還暗自告誡自己,休要靠近欄桿,因為那樣看到的只是天際遠山即將下落的夕陽,惹起心中的愁緒,徒增煩憂而已。通篇白描寫景,而景中生情,情寓景中,相融相諧。此中之景都是從閨閣里望中所見,都是傷情人眼中無限凄清哀傷的景象,我們讀來卻生動可感。一幅幅圖畫會接連在我們腦海中浮現(xiàn),可謂洗盡鉛華而樸實自然流利。

納蘭情詞的語言不僅在形式上給人一種樸實流利之感,而且在樸實流利的語言之中蘊藏著無限深厚的情韻。因為納蘭將自己的真情熔鑄在了作品中,況周頤說:“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10]而納蘭性德正是一生執(zhí)著于情的人,“納蘭容若,深于情者也。”[11]因此這種飽含真情的詞作流露出來的情韻令我們往往為之動容。如《浣溪沙》中:

一半殘陽下小樓,朱簾斜控軟金鉤。倚闌無緒不能愁。有個盈盈騎馬過。薄妝淺黛亦風流。見人羞澀卻回頭。

本篇詞作以敘事手法填出,用樸實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小的場景。滿懷愁緒的閨中女子倚闌望外,一位裝束輕盈的女子從樓下騎馬而過,閨中女子看到騎馬女子妝容雖淺卻也十分動人,不禁羞澀地回轉頭去。詞人用如此淺顯直白的語言給我們敘述了一個小故事,在這之中卻讓我們體味到了無限的韻味,尤其是“見人羞澀卻回頭”,少女的這一細微的,幾乎是叫人難以察覺的動作,而作者捕捉到了,只輕輕一筆,就活靈活現(xiàn)地勾畫出滿懷愁緒的懷春的閨中女子看到無所憂愁、歡快愉悅的女子之后感傷卻又羞怯的復雜心情??坍嬐ㄋ滓锥粋淝轫崳逍聞e致,令人良久回味。

又如《減字木蘭花》: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多么精彩的描繪!上片側重靜態(tài)的刻畫,寫出了少女美麗動人的外貌,下片側重動態(tài)的描寫,“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等待戀人呼喚自己,卻又怕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多情。欲訴自己的心懷卻又止,轉身在闌干上叩響自己的玉釵。這一系列動態(tài)的描寫,將少女一剎那間的復雜嬌羞的心理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形神俱現(xiàn)。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動感人。詞作中蘊含的深細而綿邈的情韻令人百感不厭。

《轉應曲》(明月,明月,曾照個人離別)、《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山花子》(小立紅橋柳半垂)、《鷓鴣天·離恨》(背立盈盈故作羞)這些詞作均以樸實流利的語言傳達出深深的情意。或抒對妻子逝去的無限悲慟與思念之情,或抒思婦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或抒征人懷念伊人孤苦凄清之情,或抒少女懷春傷春之情。

金代的元好問曾發(fā)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感慨!自古多情人有之,自古情詞數(shù)不勝數(shù),而像納蘭性德這樣一位身居高位的貴介公子,對愛情如此執(zhí)著、一往情深,實屬不多;即使有此癡情,也并非人人皆能以如此凄美的情詞表達出來。納蘭的情詞三百多年來一直傳唱不絕,其情詞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成為清初詞壇甚至整個中國詞史上的美錦奇葩。

注釋:

[1]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10月,第3頁。

[2]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12月,第22頁。

[3]況周頤《惠風詞話·卷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4月,第121頁。

[4]張秉戊《納蘭詞箋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10月,第5頁。

[5]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10月,第35頁。

[6]張秉戊《納蘭詞箋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10月,第27頁。

[7]嚴迪昌《清詞史》,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09頁。

[8]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12月,第22頁。

[9]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10月,第68頁。

[10]況周頤《惠風詞話·卷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4月,第6頁。

[11]唐圭章《詞話叢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82頁。

參考文獻:

1.張秉戊《納蘭詞箋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2.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艾治平《清詞論說》,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4.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黃拔荊《中國詞史》下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艾治平《詩詞抉微》,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劉貴華《古代詞學理論的建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8.陳銘《意與境——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昧》,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9.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10.況周頤《惠風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相關新聞:

頻道欄目

黨員活動

共青團活動

綜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