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學生,架起師生心靈的橋梁
2009年10月12日 20:50
來源:center
尊重學生,架起師生心靈的橋梁
安娜
陶行知說過:“象屋檐水一樣,一點一滴,滴穿階前石。點滴的創(chuàng)造故不如整體的創(chuàng)造,但不要輕視點滴的創(chuàng)造而不為,呆望著大創(chuàng)造從天而降。”我說:是一塊頑石也會被焐熱的。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種健康向上的奮爭精神。作為班主任,除了用集體的力量感召每個學生,還需給全班每個學生上緊發(fā)條,尤其是后進生,能夠緊緊的隨著班集體的齒輪轉動。而做到這一切,愛是前提。據說,從全國中小學生問卷調查得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的突出品質是: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信任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注重對學生個體生命的理解,尊重和關愛,培養(yǎng)適應社會進步的具有主體人格的人,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新的課程體系的目標取向。因此,在學生成長歷程中擔任重要角色的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維護學生的人格尊嚴 。
我知道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泰迪是一個聰明可愛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級的時候,殘酷的死神奪走了他的媽媽。泰迪因此變了:接受能力慢,反應遲鈍。渾身臟兮兮的,亂發(fā)下是挑釁的目光。沒有人愿理他。但一件小事卻使他發(fā)生了變化。那是圣誕節(jié),按習慣每個孩子
尊重學生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要寬容著名作家雨果說過:世界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權葉,當然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不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只要有人類存在,人的個體差異,個性差異與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就存在。所以作為教師對學生要寬容,豁達,教師要同情那些缺少天賦,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成績差,或者犯了錯誤的學生,用同情心去喚醒兒童的上進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幫助他們清除自卑感,排除他們的煩惱和悲傷,用熱情和溫暖鼓勵學生充滿信心地學習和生活。當遇到學生頂牛越軌時,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三思而后行,尤其需要有自我批評的勇氣和精神,也許學生的頂牛越軌正是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的萌發(fā),作為教師要小心呵護,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三、尊重學生最根本的是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應該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能硬性地按照整齊劃……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要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比如有些教師在上課前,先用幽默的語言與學生溝通。記得著名特級教師
有些教師還十分注重開課和結束時的師生問候。如:“初次見面,請同學們多多關照?!睂W生們也會有禮貌地對答:“初次見面,請老師多多關照?!庇秩缟险n結束時,有的老師說:“請同學們好好休息”,學生隨即說:“請老師好好休息。”這是多么融洽的師生關系??! 無論是聽課者,還是授課者都感到十分親切、自然。又如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第四屆青年教師閱讀觀摩會上,香港代表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些老師盡量留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擴展的空間,不像以前有些教師在備課時設計了許多問題在課上一個接一個地向學生發(fā)問,變“滿堂講”為“滿堂問”。這樣的課不僅上得瑣碎,失去了思考價值,而且使得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被白白浪費了,結果導致教師問得辛苦,學生學得厭倦,效果很不理想。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應當是師生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教者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放心大膽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領悟,不斷探究,不斷創(chuàng)造,學生才會不斷提高和發(fā)展。尤其是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做到師生之間平等、民主地進行對話,讓學生在愉悅、積極的心態(tài)中接受新知識。這是新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才顯得豐滿,充滿活力。
2、尊重學生的情感表現(xiàn)。
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的情感表現(xiàn)。絕大多數同學對老師的情是真誠的,比如見到老師問聲好,每逢節(jié)日給老師送上一張賀年卡,老師對這些應該十分尊重。如若把學生高高興興的一聲“老師好”當作耳邊風,他們會認為老師看不起自己,內心不愉快,由此而來師生感情疏遠,對教學產生影響。總之,我們必須要尊重學生,不諷刺挖苦學生,不歧視學生,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要關心他們,時刻想著他們,同情他們的痛苦和不幸,關心他們的生活冷暖和學習進步,關心他們各方面發(fā)展和做人的好壞。維護他們的合法利益,平等公正地對待他們,與他們保持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天職。
3、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
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有的學生內向、愛靜;有的學生外向、好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要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能強求學生整齊劃一地按照老師的意愿行事。例如:開展班隊活動,我們先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多聽聽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后按學生意愿來組織安排活動。這樣做,學生才會感興趣,活動才會有意義。
正所謂“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也可分層次進行,不同層面的學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背誦名篇佳作,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完全可以全文背誦,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放低些要求,挑選自已喜歡的段落背誦。又如布置作業(yè),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或自選作業(yè)。讓優(yōu)等的學生有發(fā)揮的余地,讓后進學生也有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又從不同層面上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靶抡n標”的理念重在學習的過程,不在乎學習結果。學生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就是成功了。
4、尊重學生的自尊心理。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保護,我們教師也應該尊重學生的自尊心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影響學生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指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尊重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的基礎是承認和肯定自己的尊嚴,從而不做有損于自己尊嚴的事,并且不容許他人的侮辱和歧視。自尊心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動機,有助于克服自身弱點,促使自己去維護尊嚴。反之,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如果長期受到挫折,他就會失去自信,墜入自卑的深淵,失去積極向上的精神。那么,教師就應該在工作中積極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孩子們的自尊心得到健康發(fā)展。
(1)、 嚴格、寬容,尊重學生的自尊心。
(2)、 運用激勵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自尊心。
(3)、 正確運用表揚與批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總之,切實注重學生的自尊心是我們一切教育手段的前提,要把它貫穿到思想教育的全過程。只有具備自尊、自信、自愛、自強的良好品德,才能使他們走向社會后,成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
5、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
對學生的尊重, 還表現(xiàn)在肯定、賞識學生的學習成果上。教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贊賞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從成功中增強自信,享受成功的快樂。我曾聽一位名教師上課,在課上他請一位學生讀書,這位學生的閱讀能力特差,一段文字讀得咯咯噔噔顯得非常吃力。他非常耐心地聽學生讀完后,不但沒有指責學生,反而用溫和的語氣說:“這位同學讀得很認真,很辛苦,他能堅持把文章讀完,大家給點掌聲鼓勵一下。”這評價既不傷害學生,又給了學生自信,多可貴啊!換了其他教師可能會很不滿意地指責學生:“回家為什么不好好讀書?讀得這么差勁,下次要好好努力?。 ?/SPAN>
現(xiàn)在學習“新課標”以后,老師們都轉變了教學觀念,處處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特別是課堂評價語更體現(xiàn)了尊重學生的人格。如“你真會讀書!”“你的感悟能力真強!”“你提的問題十分有價值!”“你的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老師也沒想到?!薄?/SPAN> 這些語言雖然簡單,但對于學生來說十分在意,它能鼓舞學生斗志,增強學生自信,激發(fā)學生潛能,碰撞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長期如此,學生必將終身受益。
每個學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蘊藏著閃光點,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平時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嘆息。不要遇到問題總是怪罪于學生,怪學生懶惰,怪學生腦子笨,怪學生缺乏家庭教育……教者應多從自身找原因,要看到學生人人有才,但人無全才,不必要求太高,應揚長避短,多加培養(yǎng),使他們人人成才。
我們知道,教師與學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誠摯、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是每一個老師恪守的師德信條之一。對學生諷刺、挖苦、辱罵、體罰意味著對學生教育過程的結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人的自尊心?!?/SPAN>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具有強烈性,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與學生交往中,注意尊重、愛護和培養(yǎng)學生要求上進的自尊心。
我們知道,教師與學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誠摯、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是每一個老師恪守的師德信條之一。對學生諷刺、挖苦、辱罵、體罰意味著對學生教育過程的結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人的自尊心?!?/SPAN>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具有強烈性,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與學生交往中,注意尊重、愛護和培養(yǎng)學生要求上進的自尊心。
松軟適度的土壤有利于種子的萌發(fā),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事事、處處要尊重學生,擺正自己的位置,始終站在學生中間,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師生關系,這樣就為學生豎起了通往成功的階梯。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相關新聞:
上一篇:以人為本 以情育人
下一篇:談心理健康與學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