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導讀
2019年10月03日 00:11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哈姆萊特》是莎翁所有劇本中最偉大的作品,它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以及英國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的最高峰。一直以來,該作品備受人們關(guān)注。不僅因為作品深刻的悲劇意義,哈姆萊特性感的復雜性,還由于作品高度概括了人類生活的社會,是一出豐富完美的悲劇作品。
悲劇故事來源于1200年丹麥的一個流行的復仇故事,莎士比亞在這一基礎(chǔ)上將它改編成一個體現(xiàn)人文主義思想的悲劇。這是一出因為謀殺而引起的復仇劇,在復仇的過程中,又出現(xiàn)了四重誤殺。伴隨著謀殺與誤殺,接下來的又是殘酷的復仇。
該劇主人公哈姆萊特是一個深受民眾喜愛的王子。在戲劇的一開始,莎翁就將人世間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慘的命運加在主人公的身上:父親被謀殺,母親被霸占,王位被篡奪,接著愛人又被里間變瘋。主人公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代表,他同當時其他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對人類抱有極高的評價:“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是,在受到一系列不幸的遭遇與打擊之后,他開始懷疑是否存在堅貞的愛情、忠誠度友誼,他的堅定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也隨之動搖。
在得知父親被謀殺后,哈姆萊特逐漸領(lǐng)悟到,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同時也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不幸,而他作為先王之子,必須要承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為了替父報仇,他開始裝瘋賣傻尋求真相,以此來避免遭到敵人的毒手。然而,他的昔日同學和心愛戀人竟也成了奸王的幫兇,他們在陰險的克勞狄斯的安排下,暗中試探哈姆萊特。這令他心痛不已,萬念俱灰。至此,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完全破滅了。他變得更加憂郁,甚至開始考慮“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的問題。但不管怎樣,哈姆萊特始終沒有忘記復仇的任務。他將一出陰謀殺兄的舊戲文改編后,叫戲班子演出,以此來試探奸王的罪行。果然,戲演完,做賊心虛的奸王就以經(jīng)坐立不安,倉皇離席,這進一步證明了他惡毒的罪行。罪行已經(jīng)證實,主人公便立刻展開復仇計劃。然而因為其性格的原因,只想尋求正義的手段,因此放過了奸王祈壽的大好時機。之后,奸王安排王后與哈姆雷特談話,派洛涅斯躲在一旁偷聽,王子以為帷幕后的人是奸王,想著這應該是一個好機會,結(jié)果卻誤殺了戀人奧菲利亞的父親。奸王克勞蒂狄斯趁這次機會將哈姆萊特放逐,并想以此借英王之手把他除去。最后,機智勇敢的王子成功地回到了丹麥。這時,在掌握了足夠證據(jù)之后,哈姆萊特本應將奸王的惡行揭露出來,替父報仇,但他因為思慮太多,未采取行動,卻又答應了奸王為其安排的與雷歐提斯的比劍一事。這是一場有陰謀的決斗,最后雖然親手報了殺父之仇,但自己也因中了毒監(jiān)督而犧牲,重整乾坤的偉大事業(yè)遭到了毀滅。這不僅是哈姆萊特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同時又是整個人類的悲劇。
在莎翁的四大悲劇中,《哈姆萊特》位居榜首,它代表著莎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